院级课题: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构建COPD单病种护理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及临床实证研究
本专利为全身一体的防压力性损伤装置,可广泛应用于医院重症病房和普通病房。本专利防护部位全面,解决现有专利防护部位单一的情况。留有放置面部或气管插管的凹槽,增加患者舒适度,便于观察患者情况,且凹槽可根据面部大小进行调节。凹槽内放置污物收集盒,用于接患者口鼻部分泌物,以免污染被服,增加工作量,也可移动,方便将其取出倾倒污物。面部充放气气囊内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的面部充放气管路,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可视化患者口鼻部气管插管情况,及时发现患者有无异常情况。身体部位设置有轮流充放气管路。设置有会阴部凹槽和膝关节凹槽,避免压力性损伤。胸部及髋部做高,提高治疗效果。身体部位防护部分的左右边缘呈斜坡状,便于翻身。且长度可根据患者不同身高调节身体部位防护部分长短,以适应不同身高的患者。技术难度在于可视化装置的安装,清晰度不可控。
本专利主要解决俯卧位通气患者发生全身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问题。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压力均匀分布:通过特殊设计的装置,能够将患者与本装置之间的压力均匀分散,压力气囊轮流充放气,有效减少局部压迫,从而降低压力性损伤的风险。2.实时监测与反馈:本装置设计有可视化监测装置,可及时发现患者气管插管是否有阻塞或异位等导致的通气功能障碍。3.提高护理效率:本装置面部防护部位留有污物收集盒,可有效预防污物污染被服,本装置翻身方便,减少人力,有效提高护理效率。4.增强患者舒适度:本装置面部、身体部位大小可调节,有效贴合患者身形,且采用硅胶材料,有效增强患者舒适度。
技术指标: 1.压力分布精度:装置能够将患者体表压力分布的差异控制在±5mmHg。 2.可视化界面:装置配备高清显示屏,能够清晰地展示患者情况。 3.适用范围:本装置适用于需要进行俯卧位通气的各类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呼吸衰竭、ARDS等患者。 4.耐久性:本装置材料结实,持久耐用。
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是目前能降低重度ARDS病死率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方法价格低廉,操作亦不复杂,在ICU内被广泛应用,但在进行俯卧位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问题,如翻身不便、发生压力性损伤、气管插管患者未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增加护理工作量等,本专利是一种俯卧位通气患者全身压力性损伤可视化防护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皮肤压伤、防护部位较单一、功能不齐全等问题,且使用方便、无场景要求,患者易接受,可有效提高患者救治率,是一项益民项目。本专利成果转化后预期年使用量20000个左右,预期年销量10000个左右。
皮肤真菌病包括灰指甲、足癣、体癣、汗斑等,全球现患人数10亿人,占皮肤科门诊量1/3左右。皮肤真菌病与扁平苔藓、湿疹等疾病难以区分,荧光镜检是确诊皮肤真菌病的常规手段。既往用烧红的铁刀冷却后刮取患者皮屑组织,耗时较久且给患者造成恐惧,同时取材铁刀重复利用常引起患者对卫生的顾虑。
本发明为一种一次性浅部真菌病取样、镜检及接种用装置,包括存储件和操作件,存储件包括刀体存储盒和真菌病存储盒,操作件包括刀体和连接柄。本发明涉及结构的外观友好,刀体外形易被患者接受且便于取样、接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作为一次性耗材使用无需进行清洗消毒工作,节省时间。
外观友好,易被患者接受,便于取样和接种;结构简单,成本低;一次性使用,无需清洗消毒,节省时间;避免了传统方法可能引起的患者恐惧和对卫生的顾虑。 可为军队医疗提供便捷、高效的真菌病检测工具。 预期成果转化收益的经济价值:与真菌荧光染料等产品配合销售,具有市场潜力,可带来经济效益。
一种同管双腔预充式冲管注射器”应用于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的冲管与封管,克服因一个一个管腔冲管或采用单手双管冲关法而发生的导管堵塞。该专利创新点在于一副注射器上有两个螺纹乳头,可以分别衔接一腔导管,而受到的冲力与压力均衡,不会因两个导管腔内的压力不均发生血液回流至压力低的管腔内,从而避免了导管的堵塞现象。此成果投入生产后,可应用于临床上使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通路的患者,包括CVC与PICC的冲管与封管,能有效预防双腔导管的堵塞,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流程率,避免再次置管,减少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该新型实用专利 2021年已获第九届上海市护理学会创新发明一等奖,目前市场上无类似产品。
暂无产品应用,仅仅是通过基本原理,提出实际应用设想,但没有证据或者详细的分析来支持该设想。仍局限于书面研究。
该成果目前市场上没有类似产品,对于中心静脉双腔导管的冲官还同限在护士单手抓两根预充注射器去冲管,如果该成果一旦形成产品,不仅减少双腔导管的堵管,而且是预充式的,其注射器内含有生理盐水,不用再次抽吸安瓿或袋装内的生理盐水,减少多次抽吸等操作而发生污染导致感染的可能。同时,使用两根10ml预充注射器的价格比使用一根 20ml 预充注射器的价格肯定要贵一些,因此,预期转化后,可以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使用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通路中,避免了导管堵塞,有效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也减少了患者再次置管痛苦及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使患者、医院、社会三赢的项目。
寰椎是人体第一节颈椎,比邻脊髓、椎动脉等人体重要解剖结构。寰椎爆裂性骨折时,寰枢关节稳定性丧失,易损伤脊髓、神经根,导致患者运动、感觉功能障碍。针对寰椎爆裂性骨折,骨折块移位有效复位及牢靠固定是骨折早期愈合的两大关键。然而传统内固定装置存在骨折复位效果差、把持力欠佳、无法在椎板上方实现即刻力学稳定、椎板受压迫易移位等不足,即使施以内固定手术后骨折不愈合的风险仍然较大。本骨折复位固定装置配合特制复位钳可实现寰椎骨折侧块术中有效复位,此外其上、下连接片长度可调节且易于折弯塑性,可较好贴附在椎体椎板上方从而形成稳固的桥接结构,提供真正的刚性支撑,实现即刻稳定。
本骨折复位固定装置可以做到滑动调节,且桥接片可塑性好,可覆盖所有椎体椎板范围长度,可适用于不同人群。一方面,在减少占用椎体椎板空间的同时,又能很好的减小应力集中,降低术后风险;另一方面,在椎体椎板上方形成稳固的桥接结构,提供真正的刚性支撑,牢固性好,实现即刻稳定性,术后可长期维持寰椎骨折术中复位固定状态,有效防止术后椎板受压迫移位或变形,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颈部肌肉萎缩及组织黏连。除此之外,结合钉棒固定系统,可有效维持椎体正常生理前凸,改善椎体活动度,减少由于长期佩戴颈托引起的不适感,在保持稳定支撑的同时,实现对椎体的矫形效果。
该骨折复位固定装置相较于传统内固定系统,可实现寰椎爆裂性骨折即刻力学稳定,固定效果更佳,可满足运动员、老年及儿童等特殊病人群体快速康复的需求,帮助患者早日重返正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当中,缩短治疗周期,大大降低社会的医疗经济负担。本品易于工业化大生产,质量可控,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限于寰椎骨折发病率相对较低、手术量较少,整体转化经济效益较少,初步预期估计该项专利为公司带来的毛利为10万元。
颈椎前路带锁钛板在颈椎外科领域,具有操作简单,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能增强术后颈椎的即刻稳定性,保证了植骨界面和固定节段的稳定,降低假关节发生率。但传统的颈前路内固定板由于设计和制作上的缺陷,板身较厚,在食道后方常引起吞咽不适感,甚至出现继发的食道损伤。我们设计的全新的颈椎前路固定板系统,通过精巧的板身结构,在保证稳固牢靠的内固定同时,还能大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术后的不适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切迹颈前路内固定系统,包括内固定板、螺钉和螺钉止退机构,所述内固定板的一侧面为拱形切迹面,另一侧面为解剖型曲面,所述内固定板的中部并沿其中轴线方向为软组织接触部,且软组织接触部的两侧分别为螺钉固定部,所述软组织接触部的厚度小于螺钉固定部的厚度,所述软组织接触部上设有观察窗口,所述软组织接触部两侧的螺钉固定部沿其长度方向分别设有多个螺钉孔,多个螺钉分别安装在对应的螺钉孔内,且螺钉固定部上并位于每个螺钉的一侧均设有螺钉止退机构。
一种低切迹颈前路内固定系统是目前市场上所缺乏的,已知知名品牌中厚度最薄的钛合金板。本实用新型不仅低切迹,而且还能保证内固定板刚性强度和螺钉防退机构强度,有效降低产品风险及减小患者吞咽障碍。此内固定系统的推出将使颈前路手术的内固定重建更加便利和安全,产生非常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人工椎体主要用于脊柱前柱的重建,在脊柱肿瘤、感染、截骨矫形等手术中,人工椎体可以植入在椎体切除后的缺损处,其主体结构的内腔中可填充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椎体两端的端盖分别与上、下椎体的终板接触,人工椎体起到力学支撑作用,而植入的自体骨同终板发生骨愈合而达到椎体间的融合。由于脊柱自身的生理曲度,邻近上下椎体在脊柱屈伸活动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动,造成人工椎体的位置发生前后位移或下沉。因此有必要设计一款全新的人工椎体,通过结构的改进,限制其发生位移。
该产品包括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上支撑座、下支撑座、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滑动配合,所述上端盖设在上支撑座端部,下端盖设在下支撑座的端部,其创新点在于:还包括主体防位移辅助结构,所述主体防位移辅助结构包括多个支撑棒和多个用于与连接棒连接的锁紧座,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棒,且每个支撑棒分别与对应的锁紧座连接,使主体结构和主体防位移辅助结构以及与锁紧座连接的连接棒形成一体式结构。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防止发生位移。
新型的人工椎体置换装置,通过主体防位移辅助结构,形成一体框架式结构,使得人工椎体结构不再因为邻近上下椎体在脊柱屈伸活动时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微动而发生位移,提高了术后假体的稳定性。在脊柱肿瘤、感染、截骨矫形等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经济效益潜力巨大。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又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是世界范围内缺血性卒中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约150万人,ICAS在卒中/TIA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46.6%。
支架植入术是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是支架内膜增生,发生再狭窄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药物洗脱支架(DES)是利用裸合金支架平台携带(载)抗血管内膜增生的药物,有效抑制支架内膜增生以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可极大减少再狭窄和再次介入手术的发生率。
选择何种药物进行载药,同时,运用何种方法使得药物可以有效、均匀的分布在支架上,同时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尽可能损失到最少。
本发明与企业合作研发了一种自膨式药物洗脱支架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在支架本体的表面的药物层,且支架本体上内表面的药物层厚度为外表面的药物层厚度的30‑50%,使支架本体上内表面的药物层在1‑14天内完成释放,外表面的药物层在14‑28天内完成释放。本发明可以使支架本体上内表面的药物层抑制白细胞聚合和平滑肌细胞的作用主要发生在1‑14天内,之后14‑28天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主要依靠外表面的药物层的作用,新生的内皮细胞生成后就可以更好地附着在没有药物抑制作用的支架本体的内表面,加速支架植入后血管内皮的愈合,加快血管的内皮修复速率。
自膨式颅内药物支架系统系首个专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治疗的自膨式镍钛合金药物涂层支架; 采用最佳药物释放动力学设计、体内6至8周可降解吸收的药物载体等关键创新技术,能够消除支架药物残留隐患,并在降低血管再狭窄率的同时加速血管内皮覆盖和修复,降低支架血栓、支架远期再狭窄等安全性隐患; 支架采用闭环不对称多边网格设计,其连接筋呈鱼骨状延伸,实现支架可回收的同时具备更优的血管贴壁性能。 支架输送系统为经微导管释放方式,导入丝的抗弯折性能显著提升,并为颅内支架提供有效支撑使其在微导管输送时能够更顺利的通过迂曲的颅内血管。 自膨式颅内支架通过符合GLP规范的系列临床前研究证实,支架药物在脑组织中90天接近完全代谢,支架各组分无神经毒性影响,支架体内植入后内皮覆盖速率同金属裸支架相当; 自膨式颅内药物支架开展的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器械易于操作到达目标病变,操作成功率100%。30天内任何卒中和死亡发生率(3.13%)与已有文献数据相比较低,完成6个月影像随访110例,支架内再狭窄1例,显示了该产品优异的操作性能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产品是目前国际上首款自膨式药物洗脱支架,具有显著的优势。前期已经完成的上市前临床试验是国际首个评价自膨式颅内药物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产品在输送性、准确定位、合适的径向支撑力及操作简便方面得到了术者的认可,认为这一产品将使颅内狭窄支架成型术变得更加简便、精准和安全,并对长期疗效充满期待。
本成果为一种治疗色素沉着的中药制剂。皮肤色素沉着涉及黄褐斑、妊娠斑、蝴蝶斑、老年斑、雀斑等,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日晒、睡眠不足等原因引起,临床治疗需求和难度均较大。本成果的中药组合物配方以党参、黄芪、白术、土茯苓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中药为主,辅以补血活血的当归,健脾固肾润肺、益脑填精养颜的怀山药,养血柔肝的白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赤芍,去瘀生新、活血调经的益母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生甘草,加工成为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活血化瘀的口服制剂,经三十年的临床应用证实,可改善月经规律、促进睡眠,对治疗色素沉着有着良好的功效。
该项目的中药组合物配方以党参、黄芪、白术、土茯苓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中药为主,辅以补血活血的当归,健脾固肾润肺、益脑填精养颜的怀山药,养血柔肝的白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赤芍,去瘀生新、活血调经的益母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生甘草,加工成为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活血化瘀的口服制剂,经三十年的临床应用证实,对治疗色素沉着有着良好的功效。该制剂工艺流程成熟,经临床观察证实,对治疗色素减退类疾病有着良好的功效,且可帮助调节内分泌及睡眠。
产品优势: 长达 30 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 以党参、黄芪等中药为主,配方独特,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 可改善月经规律、促进睡眠,对治疗色素沉着有良好功效。 源自长征医院,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专业性。 预期成果转化收益的军事价值: 为军队人员提供有效的治疗色素沉着的方法,维护军人的形象和健康。 预期成果转化收益的经济价值: 美白市场巨大,本产品中药制剂安全可靠,具有市场潜力,可带来经济收益。
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输入阻抗的脑电波采集设备是脑电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在采用国际脑电专用芯片的基础上,通过采集通道分时复用关键技术,通过8年多的持续开发研究,研制出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1-64导的高输入阻抗、高精度脑电采集设备,已经在多个特殊场景中进行了应用验证,能够满足医疗及科研对脑电采集设备的要求,技术成熟度高。
测试准备时间短,由于设备输入阻抗高(百兆欧),可有效降低脑电实验的准备时间;适配电极种类多,可匹配导电膏电极、盐水电极、凝胶电极和干电极等电极;适配不同形式脑电帽,可匹配医疗、科研和低导联等脑电帽,适配性强;通道覆盖范围广,现有成果最高可支持64导、500Hz实时采样菲华娱乐挂机APP、实时滤波。
该成果目前市场上没有类似产品,对于中心静脉双腔导管的冲官还同限在护士单手抓两根预充注射器去冲管,如果该成果一旦形成产品,不仅减少双腔导管的堵管,而且是预充式的,其注射器内含有生理盐水,不用再次抽吸安瓿或袋装内的生理盐水,减少多次抽吸等操作而发生污染导致感染的可能。同时,使用两根10ml预充注射器的价格比使用一根 20ml 预充注射器的价格肯定要贵一些,因此,预期转化后,可以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使用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通路中,避免了导管堵塞,有效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也减少了患者再次置管痛苦及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使患者、医院、社会三赢的项目。
交易金额:50万元+每套Wisdom多参数生理信号采集系统销售提成1000元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为用剪刀剪除利器头段后置于利器盒内,增加了剪刀或输液利器误伤医护人员的风险。根据职业防护规范,需最大限度保护医护人员,避免利器刺伤。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折叠式输液利器,包括手压板、上压板及下托板,其中:所述手压板的前侧与所述上压板的前侧通过第一旋转轴进行铰接,该手压板朝下伸出刀片;所述上压板的后侧与所述下托板的后侧通过第二旋转轴进行铰接,该下托板上设有容纳输液利器的利器容纳槽以及容纳刀片的切割槽。本发明的折叠式护理利器切割器是与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医疗利器盒相匹配的、安全性高、可重复使用的一种护士职业防护安全器具。
1、专利技术性: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一种折叠式输液利器。 2、专利创新性:利用省力杠杆原理,通过较小的按压作用力实现对输液利器的剪切目的;手压板设置在上压板的左侧,下托板的宽度=手压板的宽度+上压板的宽度,这样结构的设计获得在尺寸最小化的基础上实现剪断利器头段的作用,便于携带及提高安全性;容纳槽下表面设置成与下托板的下表面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高低位差。利于针头自动滑出容纳槽外,进一步降低针刺伤风险且同时便于清洗杀菌消毒;具有与利器盒组合功能当利器头段被剪切下来后,可以通过贯穿的利器容纳槽直接落入利器盒内,进一步提高方便使用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方法,本成果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一体化的设计,可以精确快捷的完成输液利器的处理,简化了处理输液利器的流程和时间。 2、固定设计,减少使用剪刀操作带来的不稳定性及利器头端意外脱落发生的安全隐患,增加操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可折叠式装置体积小巧,便于携带,且能反复使用。 4、折叠式输液利器切割器的刀片由始至终都不暴露在外,只有将利器头伸入上压板与下托板的切割范围内,才会与刀片进行接触,安全性能高,降低利器头段或剪除装置误伤医护人员的风险。 折叠式护理利器切割器是与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医疗利器盒相匹配的、安全性高、可重复使用的一种护士职业防护安全器具。市场需求巨大。
心脏骤停院前急救第一反应人资源配置软件是基于最大覆盖选址模型,结合院外心脏骤停(OHCA)事件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布局,动态分析第一反应人需求量及对应位置的软件系统,模拟OHCA事件突然发生时第一反应人先就近获取AED再到达患者身边施救的场景,以有效缩短OHCA应急反应时间,提高院前急救和现场救护能力。软件系统采用了最大覆盖选址模型作为建模基础,能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为尽可能多的目标人群服务,同时,通过空间拓扑分析,结合OHCA以及AED的空间分布进行第一反应人配置计算,算法考虑最少人员配置以及时效性等多种因素,并通过空间覆盖率验证配置的合理性。本软件系统能够融合城市实际场景和资源现状,根据输入的数据切实分析当下需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第一反应人急救服务成效,也可根据OHCA和AED数量和位置动态变动以及不同城市布局情境,灵活分析第一反应人需求配置。
本软件可通过最大覆盖选址模型和空间拓扑分析,采用ArcGIS软件,实时匹配第一反应人的需求量及对应位置,实现在黄金抢救时间窗内,第一反应人从OHCA事件发生到获取AED并赶到OHCA患者身边实施紧急救治,缩短OHCA事件的应急响应时间。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根据指南建议预设的不同OHCA覆盖率下的第一反应人最小需求数量及合理位置、模拟情境下第一反应人至AED的平均时间和距离、第一反应人获取AED后赶至OHCA患者身边的平均时间和距离、第一反应人从接到OHCA急救需求至携带AED到达OHCA患者身边的平均时间和距离、OHCA和第一反应人的空间相关性等,以期满足不同城市、不同OHCA发生位置、不同AED配置现状条件下,第一反应人的动态需求分析,为有效建立第一反应人体系和现场救护新模式提供可行技术方案。
本软件系统采用最大覆盖选址模型和空间拓扑分析方法,有效根据OHCA发生高危区域和AED配置位点精准匹配第一反应人最小需求量和合理位置,实现将有限的急救人力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不仅有效缩短OHCA应急响应时间,也有助于提高AED的利用率,减轻院前急救人员救治压力,提高社会安全感,符合公众健康需求。本系统科学性强,灵活性好,可适用于不同城市地区和基础数据的动态变化,同时系统可跟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迭代,根据OHCA现场急救的不同需求和目标更新配置,以满足现实情境需求。同时,最大覆盖选址模型能够考虑资源有限程度最优化发挥其成效,可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成本效益,具有良好的社会应用价值,在上海市的有效应用也可为其他城市地区提供有益参考,进而逐步推广,应用前景较好。目前相关第一反应人产品以APP为主,旨在让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公众自愿注册成为第一反应人参与急救,并未涉及到第一反应人资源合理配置领域,可能会造成注册的第一反应人活动区域集中、不能有效覆盖OHCA高危区域和高效利用AED的现实问题。
转运是呼吸内镜再处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明确规定内镜清洗消毒室应配有内镜及附件转运容器。目前,临床上常规应用的内镜转运车使用过程繁琐、耗时长且因操作不规范易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相较于传统转运车,本成果具有以下创新及技术优势。
1、设置脚踏开关,单次触动即可实现电动伸缩杆的控制,无需长时间保持脚踏姿势。
目前,内镜下介入治疗迅猛发展,内镜使用率越来越高,本中心研发设计的电动双层转运车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可同时放置多条内镜,通过研究我们观察到该转运车ATP生物荧光检测的合格率、高频接触的表面细菌菌落数检测、完成一次取放内镜的时间及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传统转运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效果好,市场需求大,适合各大医院内镜室及有需要进行器械等转运的科室使用。
该转运车先后获批2项实用新型、1项外观设计专利;投稿中国消毒学杂志论文1篇(2024年5月已见刊);获第十一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多维工具)大会一等奖及第九届上海市品管圈(多维工具)大赛一等奖;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1份;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呼吸内镜及介入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大会发言,并被选为高质量论文;在“中华护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护理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议”中进行创新案例发言,相关内容多次在我科举办的国家级继续项目培训班上进行展示,目前已有多家医院意向购买该转运车。电动双层转运车能减少医院感染的传播风险,有效缩短内镜转运的时间,同时结构设计科学合理,保证了临床护理质量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本成果利用超声多模态引导技术提高颅内微创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通过设计便携化、智能化的经颅超声,对超声成像与其他模态图像的智能化融合,用于术中的实时引导和定位,实现了“深部病变可视化,微创手术精准化”,解决了传统手术定位困难、风险高及脑组织损伤等问题,项目在国内多家单位推广应用,为开展精准手术及提升医疗质量奠定重要基础,已通过上海市临床新技术评审,并获得上海市“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三等奖。
1.超声成像系统:采用高频超声探头和成像系统,能够通过小骨窗传播超声波,实时获取颅内病变的形态和位置信息,并呈现在手术导航系统上。 2. 手术导航系统:将超声成像系统与手术导航系统相结合,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将超声图像与患者的头部 CT 或 MRI 图像进行配准,提供高精度的颅内病变定位和导航。 3. 切口定位和切除策略:根据超声成像系统提供的信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切口位置,避免对正常组织的伤害。同时,通过超声成像系统实时反馈的帮助,医生可以根据病变的特点和位置调整切除策略,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4. 实时导航:经颅超声辅助引导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颅内病变定位和导航信息,相比传统手术中只依靠 CT 或 MRI 图像进行导航,更准确地引导手术过程。 5. 减少侵袭性:经颅超声辅助引导技术可以提供准确的切口定位信息,使手术切口更小、侵袭范围更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和减少手术后的恢复时间。
经颅超声辅助引导颅内病变切除术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效益。以下是相关方面的预测和分析。 市场前景: 1. 需求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颅内病变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因此,对于精确、安全和少侵入性的手术治疗需求逐步增加。 2. 技术进步:经颅超声辅助引导技术在颅内病变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有望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推动市场的发展。 3. 扩大应用领域:除了颅内病变切除手术,经颅超声辅助引导技术还有望在其他脑部手术领域得到应用,如脑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等,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规模。 成本与收益: 1. 成本方面:经颅超声辅助引导技术的使用需要投入相应的设备和培训医护人员等成本。然而,相对于传统手术来说,它能够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从整体上降低了医疗成本。 2. 收益方面:经颅超声辅助引导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带来更好的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也降低了患者的康复成本和社会成本。 综合来看,经颅超声辅助引导颅内病变切除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效益。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预计将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体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安全的手术治疗选择。
生物、医药和医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3项专利权疗器械领域的1项专利权
课题类型:军委科技委项目课题名称: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选训关键技术集成验证
本成果针对解决舰载机飞行员培养过程中高强度训练的保健问题。基于高压氧的有效性,本系列成果通过引入自动控制技术、气体快速置换技术实现了氧舱的自携式加压、自足式制氧、自助式操作和自动化安全控制,满足了医院外无需医护的自助吸氧安全要求。目前,采用本系列技术的科研样机氧舱已完成:1.衡水中学青少年航空学员验证(2021年);2.上海方舱医院开展新冠感染者加快核酸转阴的临床试验(2022年);3.作为本单位潜水员日常训练后减压病预防与疲劳恢复自助式使用(2023年)
技术特点:通过自动控制技术避免了肺气压伤、中耳气压伤、减压病和氧中毒等系列高气压疾病风险,解决了无需监护条件下的安全使用氧舱的底层技术,实现了普通用户一键式自助氧疗,使得高压氧疗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 项目效果:安全可靠:采用技术手段控制氧舱内氧气浓度水平,避免了各类高气压疾病和火灾风险;舒适易用:采用预测模型控制技术降低气压波动,提升用户体验;一键式操作让普通人也能自助开展氧疗。 技术指标: 1. 气体置换效率提升大约50%; 2. 排出气氧浓度≤30%; 3. 舱内空气氧浓度≤23%
本系列技术的氧舱,可以应用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包括民用氧舱、加压舱制造企业,军用饱和潜水舱企业,军用高原增压舱企业。可以满足以下需求: 1.特勤人员(飞行员、特战队员)疲劳恢复; 2.潜水员减压病预防、减压损伤修复; 3.高原、边防人员高原病预防、提质增能。 4.影响肺气体交换功能的感染性疾病:如COVID-19等; 5.慢病患者的日常氧疗: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血透患者等; 6.高强度体育运动后的康复:各类竞技体育运动员; 7.高负荷脑力劳动后的保健:如企业高管、考前疲劳综合征的学生等; 8.高原适应期的氧疗:如高原地区游客或对口支援人员等; 9.美容等其它保健性氧疗:如美容美体、老年人保健等。 市场前景: 中国2022年高净值人群(可支配投资额达千万) 近300万人,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养老、氧康、医美、教培等机构,特别是在日益增多的吸氧需求背景下,本项目为军民两用产品,不仅在国防领域可以充分发挥抗疲劳、增强战斗力的作用,还可满足市场上不同民用需求,应用场景多样,适用人群广泛。 经济效益: 本项目天然具备军民两用属性,在社会、国防、救援、运动训练、医疗、康复等方面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经济效益显著。
该项目在临床上应用的外科引流管种类很多,有的用于导尿,有的用于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外科引流为的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目前我们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方法是:手术缝针+胶布+皮筋别针固定法透明贴膜固定法、直接用胶布固定引流管,再用夹子固定在衣服上等方法,但时常会导致引流管脱落或者移位,或者患者皮肤黏膜破损,进而引起一些医患矛盾,给患者造成痛苦。因此为了克服上述问题难点,我们研制了一种新型引流管固定装置,可以有效的预防引流管滑脱,以及皮肤黏膜的破损,护理措施效果好,简单易行。新型引流管固定装置在平时可以用于各种伤口引流,战时也可以用于创伤引流的各种引流管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