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人民医院:为患者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走绿色通道直接进导管室!”3月春盛之际,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由外院转诊而至的胸痛患者,该名38岁的患者在外院治疗时突发室颤、晕厥,经电除颤后行气管插管,情况危急。绍兴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评估患者病情后,快速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双绕行”模式,绕过急诊、冠心病监护病房,引导“120”救护车直接将患者送入导管室。
从患者进入医院大门,至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全程仅用时33分钟,远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这得益于“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的“绕行”模式。
“在优质医疗资源紧缺的当下,医疗服务的改善不仅在于诊疗能力、诊疗效率、诊疗质量等多方面的提升,更对医院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院内科室之间的衔接,到院外的上下级转诊,无一不是‘功课’所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蔡斌如是说。
改善医疗服务非一日之功。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诊后疾病管理的效果评价标准研究》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医疗服务剑指“提质增效”,无一不在“重质量”。
作为绍兴市最大的三甲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已发布《医疗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期用3年时间实现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借助智慧医院建设创新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丰富医疗质量管理内涵。
一是开展“织网”行动,按月召开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题会议,严格落实院科两级管理,扎实推进科室质量标准化管理,并制定科室个性化管理清单。建立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医院数据中心及临床决策系统建设,进一步夯实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医院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二是开展医疗技术管理专项行动,通过梳理限制类技术、新技术新项目、三四级手术、高难度介入手术等高风险诊疗技术准入、评估、监管制度,明确各级医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电子化档案管理系统,加强医生技术档案管理,进一步降低非预期二次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等负性事件的发生率。
三是开展病历内涵质量提升行动,落实国家病历书写、管理和应用的相关规定。提升病历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化水平。“目前,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已经达到六级,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病案质控新体系,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编码正确率高于90%。”蔡斌告诉记者。
四是开展聚焦心脑血管疾病、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重大疾病的“破壁”行动,打破传统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壁垒,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加快推动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患者提供重大疾病一站式诊疗服务。
五是开展急诊管理专项行动,文首案例就是专项行动的成果之一——通过规范急诊管理流程,确保急诊服务及时、准确、高效。强化急诊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完善“上车即入院”举措,构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序贯一体化的救治体系。
此外,医院天辰/注册平台还开展了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医疗督查专项行动、医疗质量培训和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患者体验提升专项行动等。
“近几年,我们完成了入院准备中心和预住院流程的一站式改造。让患者在入院前就能完成麻醉会诊及检查。”蔡斌介绍,根据统计,医院目前可预住院的病种达50个,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等待时间。术后快速康复(ERAS)聚焦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全过程管理,贯穿诊疗流程始终。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精准治疗;加强专科护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对患者而言,候诊时间显著缩短、‘最多跑一次’等体感明显的服务提升,是评判就医体验好坏最直观的尺子。但对医院而言,这看起来容易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好硬件软件的衔接。”蔡斌说,以预住院为例,简单的预约背后是一整套信息化系统的支撑。问诊查体、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医嘱下达、执行监控等,均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架构之中。医疗流程的闭环管理更包含了用药、检验、备血、输血等多个闭环。
2022年1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正式上线“互联网医院”,在省内率先实现互联网跨区域调用共享电子病历、云影像数据,率先实现检验检查开单、结果互认共享的互联网医院平台。
经过几轮的能力提升后,数据显示,2023年,绍兴市人民医院共完成日间手术9215台,同比增加9.05%;平均住院日为5.8天,同比下降0.4天。
伴随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经济转型过程,我国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增长迅速,其多样化的特点,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带来了挑战。自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如何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成为业内持续推进解决的热点问题。
“从人民医院转到卫生院,一开始我是不放心的。可这一段时间来,张丽华医生每周四下午都来为我会诊、换药,加上这里的护理人员服务也好,我双下肢的皮肤好多了。”住在绍兴市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病房的劳大爷在换药后感叹道。
“绍兴市人民医院可以说是全市最好的医院了,床位资源一向紧张。但由于就诊习惯,患者往往不愿意‘挪窝’,不相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而真正需要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患者住不进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又总是空荡荡,这对双方来说或许都是一种浪费。”蔡斌无奈道。
“联合病房”正是为了解决社区医院患者少、市级医院“一窝蜂”的错位问题:由城市医联体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建病房,将三级医院病情相对稳定、慢性疾病或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下沉到社区医院,从而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为此,绍兴市人民医院提出“同质同标”规范。以联合病房为突破口,通过设备、人员、业务、绩效四个统筹,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加强对病患住院—出院跟踪管理,实现一体化垂直管理。“一院一品”发展,全面评估各医联体成员单位硬件设施、服务能力,明确特色发展方向,由总院实施“一科包一院”,在人才培养、技术指导、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三师协同”共管,深化互联网+全科医疗,建立慢病管理中心,鼓励总院专科医师参与医联体单位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下沉基层联合病房,与社区医师、健康管理师共同对患者健康进行管理。“五床”互转共用,在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临终关怀病床)建立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医联体单位间相互可接续的联动模式。
“我们的联合病房,真真切切实行了‘专家跑’代替‘患者跑’,既减轻三级医院床位压力,又进一步缓解了社区居民住院难的问题。”这种新气象不仅给了居民获得感,亦让蔡斌提起该项举措时拥有了浓厚的获得感。
2023年5月至今,绍兴市人民医院已建立起4个联合病房,共143张床位,下派专家498人次,下转患者532人次,帮扶开展手术65台,开展查房200余次,业务培训65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启用联合病房后,平均床位使用率由69.9%提高到83.78%,药占比由21.39%下降到10.91%,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服务能力亦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的同质化管理措施下同步增强。
蔡斌指出,下一步,医院将继续聚焦临床专科能力提升工作,以疾病为链条打破专科壁垒,夯实医疗质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当好区域医疗高地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