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AG娱乐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31 23:31   

  首页@AG娱乐注册@首页由于医药带量采购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医药行业呈现出新的竞争形势。带量采购采取原研药与仿制药可同时竞选、最低价中选的形式,这使跨国医药企业的高价原研药产品竞争力减弱、市场占有率降低。与此同时,对于国内生产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来说,也面临着药品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的问题。医药企业应当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是企业未来发展走向甚至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由于在带量采购政策下,医药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打的是价格战,价格最低的企业中标,企业无需再做产品营销。中标医药企业与未中标企业在药品的销售方式与销售渠道上有较大差别。所以我们在讨论时应分别讨论中标医药企业和未中标医药企业在短期内的发展战略。对于中标医药企业来说,虽然药品的售价有了大幅度下降,但是企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销售费用,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企业应保质保量的完成签订的药品订单,确保药品的疗效。对于未中标的企业来说,其关注点应该在产品的销售上。中标的企业因不必承担销售费用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商品。而未中标企业需要高额的销售费用,为了保证利润率,其价格肯定会高出中标企业许多,这使未中标企业在价格上不再具有竞争力。所以,如何开拓药品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是未中标企业在短期内应该关注的重点。

  目前,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研发速度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药品的研发一直以来是中国医药企业的难题。带量采购的药品绝大部分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所以,中国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医药企业将会越来越多,仿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仿制药品的价格也将会持续走低。如何从众多医药企业中脱颖而出,是医药企业在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工艺水平,减少规模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重视药品的创新研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药品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但是能否取得收益以及取得的收益能否抵消研发费用是一个未知数。一些企业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创新性药品的开发,但是收获的成果却不太理想。大型的医药企业此前往往将销售仿制药的利润作为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带量采购导致仿制药药价大幅下降,医药企业的利润也会随之减少。所以,在面对利润逐渐透明并减少的情况下,持续支付高额的研发资金会给医药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带量采购可以帮助企业减少销售成本,但如果具体的采购量问题、支付问题、约定的采购量未完成措施及通过一致性评价药物的质量监督问题还没解决,带量采购可能会给仿制药企业带来损失。购买量如果未达到合同签订的数量,那么企业会面临货品积压的问题。货款何时支付,以怎样的形式支付也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仅如此,药品的价格是固定的,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如果由于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会使企业赔本销售,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

  由于带量采购中,价格最低者中标,所以企业为了获得药品的销售量,不惜会大量降低药品的利润,并且想要通过增加销售量来弥补药品单件利润的降低。但是,在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药品的生产成本、企业的管理成本也在随之加大。而药品的越来越低的价格能否支撑整个企业的运转也是企业面临的困境。尤其是中小医药企业,药品的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成本高,药品的研发能力差,产品没有竞争力,面对的营运资金风险也越大。

  如果企业带量采购未中标,需要自行销售药品,企业销售费用过高。相关医药类上市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企业的药品营销成本达到了60%。在带量采购低价药品的压力下,未中标企业若想保证市场占有率,必将再次加大药品的营销力度,销售费用将会进一步增加。但是,企业能否到达销售目标仍是未知数。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医药企业需要重视药品的开发。但是,开发创新性药品具有高投入、见效慢的特点。如果企业一味的追求研发的速度,不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将会加大。

  企业进行创新药的研发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同时进行多种药品的研发,研发资金将会翻倍。所以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应选择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并着重对其进行投资,形成企业的拳头产品。此外,企业还可通过拳头产品的销售,产生品牌效应,带动其他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

  为了防止药品的积压或短缺,降低药品的回款风险,企业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将原材料的采购、药品的生产、药品的销售等业务流程整合到统一的软件系统中。帮助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的了解到生产和销售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企业的库存压力,同时保证药品的及时供应。

  虽然企业想要通过增加药品的销售量弥补药品利润的减少,但是企业不能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在生产药品前,管理者一定要做好需求分析,确定生产规模,防止存货过多,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企业还可以考虑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仿制药品市场,寻找更具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投资,降低企业的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药品的销售,管理者应把握住销售费用的占比,选择可行有效的营销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衡量好药品的销售量与利润率,防止亏损的情况发生。对于创新药的研发,管理者首先应该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充足,防止企业资金链发生问题。在创新性药品研发的关键时期,企业可以适当的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研发速度,以此抢占市场先机,为未来的销售收入提供保障。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①行政责任,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人员或者所属人员所实施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以及开除等。“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制裁行为。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书的处罚。②民事责任,它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是指缔约双方,如果其中一方不履行约定的义务,应依契约承担赔偿等民事责任;侵权责任则是指相关行为人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应依法承担侵权赔偿的民事责任。③刑事责任,系因侵害刑法所保护的相关社会关系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管制、拘役、判刑,附加刑有处以罚金、剥夺权利、没收财产等。

  1.1行政责任批评、警告、纪律处分《处方管理办法》第58条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调剂处方药品,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并由所在医疗机构或者其上级单位给予纪律处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61条规定:有关工作人员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中违反该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53条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给予警告处分。降级、撤职、开除处分《品和管理条例》第72条规定:药学人员未依照规定购买、储存品和第一类、未依照规定保存品和专用处方、未依照规定进行处方专册登记、未依照规定报告品和的进货、库存、使用数量、紧急借用品和第一类后未备案、未依照规定销毁品和等情形,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处方管理办法》第55条也规定:药学人员违反《品和管理条例》第72条的规定,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医院药事管理规定》第39条规定:药师在执业过程中,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专业技术工作混乱,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未执行有关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导致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错误,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将药品购销使用情况作为经济分配的依据以及在药品购销、使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等的情形,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吊销其执业证书《品和管理条例》第73条规定: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对品和第一类处方进行核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处方管理办法》第56条规定:药师未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品和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品和第一类以及未按照规定调剂品、处方的情形,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药学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1.2民事责任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9条规定: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54条、第55条、第57条、第59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未尽到告知义务、未征得患者或近亲属同意所实施的医疗措施,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及医疗机构请求赔偿,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1.3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1条、第142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劣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即需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5条:销售劣药的,没收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91条: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有关人员收受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或者其人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本单位给予处分,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医务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53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情节严重的;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的;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处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药师具有审核医师处方适宜性的权利,同时第36条、第40条规定:药师若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不规范处方或者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有拒绝调剂的权利。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药师在执业过程中依法承担管理药品、调剂药品、监督合理使用药品等职责,很少见到所赋予药师的权利,药师只有依法履行职责,只有执行权、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药师职业责任与权利的不平衡,影响着临床合理用药,有碍于合理利用药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3.1处方调剂药师在处方调剂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调剂错误所致不良事件;调剂交代不清造成的用药失当;情节严重的,应依《处方管理办法》第58条的规定承担行政责任;如果引起患者损害,可以援引《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4条、第58条所确立的归责原则,第57条、第60条所规定的医疗水平判断,总则部分第16条所规定的赔偿项目等具体条文决定其民事责任的承担。但当药剂人员疏忽,未能行使拒绝调配处方的权力,调剂了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甚至是错误处方时,在此情形下,医师与药师之间怎样分担责任?现行法规中,没有涉及药师调剂了医师用药错误的处方应怎样承担责任的条款。有时出现医师处方用药不适宜、或是药师调剂出错的情形,但没有引起患者损害,也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只是患者抓住了药师的错误大做文章,提出过分的要求,此类问题应如何处置,药师该怎样承担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此类问题解决起来依据不足。

  3.2参与临床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36条第三款规定了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职责,但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细化药师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在用药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也仅限于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的权力,药师在治疗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清晰,职责任务过于笼统而不具体。可以明确的是药师是一名参与者、协作者,不是决策者,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在此情形下,对于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药疗纠纷时,医师与药师应怎样分担责任?很难界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36条第二款规定了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医师与药师看起来是协作关系,但如何开展工作?出现问题怎样承担责任?药师是否承担不合理用药的责任?目前还找不到比较适合的法律依据。

  3.3用药指导药患关系被认为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药患双方都是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公民(自然人)或者法人,民事主体双方地位平等[1],患者用药,药师提供用药指导,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虽有一些相应规定,但因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的过错,违反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导致用药不当,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该怎样承担责任,我国法律对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对于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中双方的责任认定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2],致使对药事纠纷的解决难以找到统一的解决方法。

  随着中国居民医疗需求的继续释放,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快速扩容。然而,由于医保支付压力渐增及控费趋势明朗,未来行业扩容的速度或将放缓至趋稳。目前来看,在各省区较少会出现超预期大规模低价招标情况下,中期内盈利水平仍将得到较好的支撑。

  根据德邦证券的报告显示,从ROE(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看,医药行业近5年(2008~2012年)ROE的水平在12%~18%之间波动,这个数值和美国各行业长期平均ROE维持在10%~15%相近。2009年(新医改元年)行业ROE达到最高,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都达到近5年最高,而后行业ROE出现下滑,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至2011年到低点才拐头回升。

  截至2013年6月底,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9493亿元、91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6%、16.6%;医药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为6713亿元,同比增长19.8%。然而,在成本上升的推动下,毛利率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从总的运行趋势看,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处于涨幅前列,同时在政策扶持下,生物制药的利润总额上升趋势明显,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从陆续的中报来看,相对超预期的公司还是比较少的。”日信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谢宁宁对本刊记者表示,“整体上延续了‘强者恒强’的趋势,行业内分化比较明显。”

  从已的半年报公告看来,增长原因不尽相同。恒瑞医药公告表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29.7亿元,增长13.7%,净利润6.4亿元,增长15.2%。由于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天数缩短,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62.8%,说明增长质量很高。泰格医药公告称,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33.01万元,同比增长36.2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25.82万元,同比增长?3.64%;扣非净利润4,585.79万元,同比增长64.35%。在宏源证券看来,泰格医药是国内临床试验CRO领军企业,收入占比过半的临床试验服务项目毛利率同比下降了4.69%,主要是受“营改增”影响,报告期营收不含增值税,而上年同期营收含营业税金额。

  “整体而言,增长最快的还是医疗器械和诊断的一些公司,比如新华医疗。”据谢宁宁介绍,新华医疗在制药装备、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业务上不仅齐头并进,一直在做收购,使得近几年的增长水平几乎都在50%左右,“这种外延式扩张为其带来的盈利效应比较明显。”

  谢宁宁表示,近一两年是医药行业并购的一个高峰,“下半年的收购还会比较多”。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的统计显示,今年7月中国并购市场无较大规模并购交易拉动,整体活跃度有所降低。从交易规模分布来看,医疗健康首次领衔并购市场,交易规模为5.65亿美元,占比为?8%。对于受行业负面政策影响相对较小的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企业来说,具有市场优势的企业会加速整合进行外延式扩张,实现业绩持续增长。

  不过,申银万国提醒到,对于大型流通商而言,现有产品毛利率会缓慢下行,而深度介入医院的增值服务会带动毛利率提升。随着行业的变化,回款周期会逐步加快,从而财务费用有望降低。综合而言,盈利能力有提升20%~50%的空间,但盈利能力提升速度取决于医院改革速度。

  未来即将出台的各项政策成为医药行业未来发展走势的主要扰动因素。多家分析机构皆认为,下半年医药行业将面临反商业贿赂、药品降价、医保控费、药品招标日趋严厉等政策压力,行业政策面偏紧。

  随着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GSK)事件的持续发酵,卷入外企已经从欧资企业向美资药企蔓延,一方面预示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超国民待遇正在被打破,外资药企增速放缓,国内药企有望因此而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随着部分地区加强对医院和药企的调查,国内大部分药品的营销模式将因此而逐步转型,“医药代表都放假了,有些医院明确写着‘药代请移步’。”某药业控股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制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变得较为谨慎,部分企业已经减少了走访医院的次数,有的甚至取消走访。

  行业的发展在未来3~6 个月中可能呈放缓趋势,不过,与2006年有别,大概率上不会发展为大幅波及全行业的行为,“销售生态是在中国医疗体制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短期的局部动刀仅是行业发展中短暂的搅动,不会对整个行业的成长轨迹造成大的改变。”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

  此外,近期的政策,除了发改委调研60家医药企业成本,强化了降价预期外,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亦显露出降价趋势,对企业的盈利空间形成一定挑战。据了解,此次医改工作安排基本上延续了之前的进程,然而和以往政策相比,在基药招标方面没有过多强调,但对药品流通差价方面却有较多提及。多家机构认为,未来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有可能对药价特别是原研药的价格有进一步压制。“2013年是药品招标大年,招标政策动向引人关注。”谢宁宁强调。

  事实上,在基药招标过程中,降价仍会是“主旋律”,“在商务标环节中最低价中标仍是主流。”上述药业公司人士表示。在她看来,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结果将决定各省增补情况。地方基药增补的冲动一方面源于地方保护、各地临床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制药企业施展公关能力开了口子,而国家遏制地方增补的目的在于维护基层医保的支付能力和国家目录的权威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处于控费和政绩压力出台过激政策,脱离当前实际情况。其可行性偏差,纠偏是大势所趋。“比如相对比较激进的广东的招标政策,应该还会修改的,包括对外资药企的过期专利进行的定价也是不合理的。”谢宁宁表示,“不可能再按照原来的状况去执行的。”

  不过,“医保控费”仍是众多机构分析师担心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中信建投认为,“医保控费”已经和正在下拉行业增速,预计2013年医药行业后收入增长20%左右,由于药品价格同比下降,全年净利润增速预测在18%左右。

  因为政府投入仍然严重不足,随着“医保控费”的力度和范围的扩大,未来3年实际的“以药养医”会加强,一些价格高、独家或生产厂商少的辅助治疗用药企业的增长前景依然乐观。

  2000年以来,国内医药流通业连续保持15%以上的增速,但净利率一直徘在0.6%左右,到2010年,我国医药流通业销售总额已达到6000亿元,共有医药商业企业7000多家。而规模的快速成长与非常薄的利基是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从医药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看,医药工业企业是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作为下游第一终端的医院掌握纯销市场的话语权,不断向上游挤压利润,以平价和连锁药店为主体的第二终端同样如此,而第三终端又是分布散乱、配送成本较高的市场,处在中间环节的医药商业利润微薄有时又要垫付大量资金,日子非常难过,中小医药商业企业大部分陷入亏损境地,生存和发展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和君咨询认为规模和效率是所有医药流通企业的生命线。从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业发展历程来看,注重效率的提升是推动其成长的根本因素。具体表现为: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效率,通过并购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集中;通过信息化和现代物流等多种手段,持续提升运营效率;通过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不断提供增值服务,形成巨大的创新效率。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三者三位一体,共同组成医药流通企业的系统效率。国内医药流通产业要想快速实现规模效应和效率优势,加速产业整合和企业并购是捷径!

  成为医药产业的国美和苏宁几乎是医药商业企业家们的共同理想。医药商业企业核心的竞争优势是经营规模和运营效率,只有持续做大规模和提高运营效率才可能不断降低采购成本和配送成本,提升和上下游的博弈能力,赢得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中话语权。扩大企业规模的路径无外乎两条:内生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前者采取自我积累逐步壮大的业务经营方式,提升运营效率;后者采取横向并购或者纵向并购的资本经营方式,提升结构效率。

  在《医药商业十二五规划》中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医药流通业发展目标。要形成1-3家销售规模超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公司,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3家过千亿公司的诞生并无多大悬念。去年国药集团的销售额已接近900亿元,而华润医药和上药销售规模接近400亿元,排位第四的九州通接近250亿元。

  激烈的竞争环境,微薄的利润空间加之国家政策性的监管和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医药商业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将不断加剧,医药流通产业整合案例也会层出不穷,产业整合和结构效率提升也是未来医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国内医药流通市场还处于群雄割据的阶段,无论是以国药为代表的国有商业还是以九州通为代表的民营商业都已经认识到:仅仅通过做强、做大实体业务,持续运营效率是不够的,更应重视资本经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对商业流通资源的并购整合力度,持续提升结构效率,从而在医药流通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决定着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执行。

  国药、上药和华润携资本和国企之优势可谓长袖善舞,民营医药流通上市新贵九州通也不甘寂寞,“三国四方”的商业格局呼之欲出。国药和上药先后在港交所上市,并分别融资80多亿和140多亿元,九州通在国内A股融资19亿元,华润医药在控股三九医药、东阿阿胶和北药集团之后,已经拥有多家上市平台。在资本市场成功融资的同时,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抢占优质的医药商业资源和能力。

  国控作为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是在未来3年之内能够将药品流通网络下沉到各地级市,通过建立或者并购分销企业的方式在地级市形成二级分销平台,今年重量级的并购就是投资13亿元收购河北省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乐仁堂的60%股份。

  上海医药去年在华东、华南地区重组了广州中山医药和福建省医药公司等区域医药商业龙头,最近的大手笔是以近40亿元价格收购北京三大医药零售商之一的中信医药,在国药大本营走出战略性的一步。

  而北京医股、广州医药、天津太平和重庆股份等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龙头商业企业,和国药集团一起控制着当地大型医院的纯销业务,利润丰厚,也是新医改方案出台的收益者。以北京为例,社区医疗的药品配送主要由北京医药股份完成,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环境下,国有大型商业的政策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目前这几家大型医药商业正在巩固区域市场,还没有表现出布局全国的欲望。

  同国有大型区域商业一样,以零售药店和第三终端为主要客户的主流区域民营医药商业也在前期业务扩张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夯实基础。和九州通类似,东盛英华、海王银河和湖南双鹤等一批商业公司同样依靠快批模式迅速崛起,短期成为区域市场的商业龙头,目前业务模式已经逐步演变为以“区域化布局和精耕细作”的快配模式,通过快速配送和增值服务的方式做深做透区域市场。

  当然,这些区域大中型商业企业也在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商业整合、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只不过他们的整合目标是区域内有价值的中小型地市县级商业公司。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同时也是全国性商业巨头的整合目标。

  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产业整合既然是医药商业的大势所趋。“并购别人同时也是别人并购目标”将是大多数有投资价值的医药商业企业未来3—5年必须面对的局面,投资方看重的往往是客户网络、区域品牌和商誉、企业家和管理团队。被投资方更看重资本实力、未来愿景和行业地位。当然双方都是未来医药商业产业的价值构成部分。此外还有部分以商业调拨和走票为主要业务的商业公司,它们大部分很可能缺乏投资价值而无人问津。

  医药商业企业首先要聚焦主业,作强做大!提升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建立区域性的竞争优势,而“资本+物流+网络+团队”是企业实现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投资公司最看重的基本要素。企业可以从现金流、客户网络管理和营销团队管理等各方面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据报道,在2008年6月17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厅局长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长陈竺部署2008年下半年直至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卫生系统的头等大事,是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且,卫生部此次表态将未来的主要工作归结为三点公开征集对新医改方案意见、修订完善医改配套措施、进行局部试点和评估。

  很显然,对于一直关注医改进程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个不错的消息。毕竟在沉寂了三个月后,这是首次迎来官方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言论。对于陈部长此番讲话,有市场分析就认为,征求意见稿可以视同医改的基准方案。业内人士普遍预测,医改最终启动可能要到08年底或09年。

  在提到目前医改进程时,来自华泰证券的医药行业分析师彭海柱谈到,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一提到医改自然就联想到医改给医疗行业带来的投资机遇。但事实上,医改是个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吃药难的问题。医改不可能惠及所有医药行业企业。而且由于医药行业属于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其行业内个股差异较大,行业整体属性不明显。这也是部分投资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所以,彭海柱认为,除了“医改”,医药行业本身还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我们投资者区关注。比如细分行业的运行状况,优势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等等。

  与业内其他分析师不同,我们注意到在彭海柱的研究工作中,他始终强调:医药行业自身的运行状况是对其趋势判断的基本依据。即便是医改如期达成,这只是行业的运行环境发生变化,而真正能直接影响我们投资效果的却是具体公司业绩的好坏。在机会把握上彭海柱善于挖掘那些依靠其自主创新能或已经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并依靠研发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公司。他说这好比内外因关系,而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2007年2月,彭海柱发表的第一则公司调研报告《恒瑞医药:盈利能力提升,未来继续保持高增长》就提到,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走自主创新是医药行业唯一出路。在具体到恒瑞医药时,恒瑞从被动仿制,到主动抢仿,再到抢仿结合,这是目前恒瑞的研发模式。在彭海柱看来,正是这种模式使公司成为国内抗肿瘤用药的龙头企业。此后他根据这种思路,又陆续推荐有江中药业、双鹤药业、亚宝药业等个股。这些个股在去年的牛市行情中均有不错的表现,进入08年,即便市场出现大幅调整,这些个股依然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超越了多数投资者的预期。

  医药行业在经历了2006年的相对低迷后,07年开始行业经济收入和效益均出现明显好转。而国家从08年开始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使得医药行业在宏观经济减速的大环境下,成为少数几个仍然能够保持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彭海柱相信,这才是目前市场对医药行业充满期待的原因。他认为,在宏观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有着良好预期的医药自然就成了防御系统性风险的上佳选择。

  从去年医药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彭海柱认为07年医药行业效益好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一是增长基数低。由于2006年同期整个医药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低基数为2007年医药工业效益强劲反弹奠定了基础。其二,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良好。医药行业反商业贿赂活动以及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医药企业加大了内部成本费用的控制,从这两年的运行情况看,取得较好的效果。产品销售费用所占比重从2006年前三季度的13.34%下降到2007年同期的12.26%,下降了1.08个百分点。最后,医院终端需求和第三终端全面回温。医院销售大幅反弹2007年上半年16城市典型医院用药总金额162亿元,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11.7%的增幅增加了1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增幅增加了3个百分点。医院用药市场在规模放大的同时,其销售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在:医院市场合资、进口药的比重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经超过53%。在今年5月新《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以后,预计合资、进口药品的医院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提高。此外,彭海柱乐观预计,这种趋势在08年还会得到很好的保持。

  在上周召开的全国卫生厅局长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长陈竺的讲话就明确表示会加快医改的推进速度。报告指出:第一步,是在今年下半年,卫生部将与相关部委共同向社会征集医改方案意见。第二,在医改方案修订完善的同时,卫生等相关部门将抓紧做好医改配套文件的修改和完善,争取与医改方案同步下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保障医改工作顺利启动,有序推进,取得成效。第三,今年下半年,政府还准备在一些城市或地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因此,彭海柱相信,随着医改速度的推进,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从今年前5月各项数据分析,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彭海柱表示,由于医改最早要到年底才可能推出,所以医改不会对今年行业有太大影响。相对于以往,今年医药行业的运行势头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同时提示,在医药行业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投资者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今年药价水平总体将继续下降,酝酿中的药价改革带来行业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今年虽然其它各行各业的物价涨声一片,但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占药品销售70%左右的西药的价格已经有小幅下降。彭海柱判断,今后的药价改革可能由过去“暴风骤雨”式向渐进性的转变。

  其次,注册新政和GMP修订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行的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是2008年的一大政策看点。彭海柱认为,新的药品注册办法出台,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过程,而那些缺乏创新依靠仿制药品盈利的企业生存将更为艰难,对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有积极意义。彭海柱强调,这对于那些细分行业龙头而言效果更为明显,这也是我们投资者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

  最后,环保压力和出口退税或将带来原料药产业结构调整。尽管今年上半年国内原料药价格出现一波上涨势头(由于地震等偶然因素),但新的环保要求及出口退税的降低必然会带来原料药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彭海柱提示,这需要我们投资者正确解读政策信息,把握政策给具体企业带来的“利”,而规避其“弊”。

  但总的来说,彭海柱对今年医药经济保持谨慎乐观。他认为今年,中国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明显的加大投入,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再另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前一阶段出台的严格的政策法规虽然令企业经历了调整期,但产业在调整过程中提高了集中度,销售收入与利润水平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在2008年将在下半年进一步显现。但彭海柱分析,由于行业的整顿,对普药类公司是受益的,而一些低水平重复仿制的药企则受到打击。所以,彭海柱相信08年医药经济是相对谨慎乐观的,根据SFDA南方医药所预测,200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400―7600亿元,同比增长达19%―20%。

  在谈到今年下半年医药行业的投资策略时,彭海柱坚持认为,在目前通胀压力紧绷,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已经明显好转的医药行业是值得期待的。此外,中央今年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其效果已经逐渐显现。但彭海柱也表示,医药行业属于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其行业内个股差异较大,行业整体属性不明显。因此,彭海柱继续沿用以往策略报告的思路,即采取“轻行业,重个股”的投资策略,对于医药行业及所有子行业均给予“中性”评级。

  考虑到医改的步伐越来越快,“医改受益”将是对2008下半年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投资主题。另外,彭海柱还考虑到医药行业是“轻资产”行业,不论外部的环境如何,总有一些医药企业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增长,故彭海柱相信,“内生增长明确”的企业是另一个重要的投资主题。

  先来分析“医改受益”型公司。具体来说,对于“医改受益”型公司,彭海柱根据其行业属性又可细分为三类:1、普药类公司。彭海柱对医改覆盖范围分析后认为,“低水平、广覆盖”将是中国医改的一大特色。在确定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后,国家于去年11月又出台了第一批基本药物定点生产企业。这就明确了普药类公司在未来的医改中受益。对于这类企业,彭海柱关注的重点公司是双鹤药业。2、医药商业类公司。彭海柱认为,与“低水平、广覆盖”的医改特点相适应的是,未来的药品流通渠道必须扁平化,这就要求有全国性的商业网络。而我国目前医药商业网络条块分割现象非常严重,集中度低是该行业的最大特点。这与未来医改是极不适应的。因此,在未来医改中,必然会产生全国性的医药商业公司。对此,彭海柱关注的重点公司是国药股份。3、中成药类公司。由于新进入医保范围的人群普遍支付能力低,而中成药类公司在一些慢性病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且治疗同样的疾病,中药所需费用远比西药低。因而,中成药类公司在医保市场中受益相对要大一些。主要关注两种类型公司,一是中药品牌类公司,这类公司历史悠久,品牌深入人心,对公众的影响大。对此,彭海柱重点公司有云南白药、同仁堂和片仔癀。另一类是类似于西药普药类公司,这类公司的代表企业是亚宝药业。

  再来看看,内生增长型公司。彭海柱表示,国内医药企业普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医药公司,其很难能够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目前国内医药企业中,已经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并依靠研发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首推恒瑞医药。

  双鹤药业:作为品牌普药的代表性公司,双鹤药业核心业务聚焦于大输液、心脑血管和内分泌三大领域,拳头产品包括北京降压0号、利复星系列、奥复星系列、糖适平等。6月10日公司公告,宣布收购广州振盛医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佛山市南海区进达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分别持有的广东神州制药有限公司43.50%和46.50%的股权。这标志着公司继扩建位于华北和华中地区的大输液生产基地之后又将大输液产业向南扩展,是双鹤药业打造中国第一大输液品牌的又一重大举措。预计公司2008-201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可以达到50.49亿元、56.35亿元和59.34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可以达到4.45亿元、5.52亿元和6.54亿元,折合每股收益分别可以达到0.936元、1.159元和1.356元。给予“推荐”投资评级。

粤ICP备17072953号-1Copyright(C)2023-2024首页_天辰平台注册_登陆测速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