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万博娱乐平台.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2-04 11:04   

  首页.万博娱乐平台.首页未来医药商业公司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可以通过我们对医药商业公司的类别进行分类解析。目前按照医药商业公司的终端销售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配送型医药商业;二是终端销售推广型医药商业;三是配送加终端推广型医药商业。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配送型医药商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配送型医药商业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医院渠道配送为主的医药商业公司,它是医院药品招标中标药品的指定配送商业,销售渠道以医院配送为主。目前它主要区域市场中的主流商业公司,例如,浙江英特药业、西安双鹤医药公司等。第二是以零售药店及第三终端渠道配送为主的医药商业公司,它是依托其完善的药品配送、物流、仓储等物流体系和区域广覆盖的配送能力占领着区域市场药品的零售市场。它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市场化。例如:全国各地的九州通医药商业。第三是医院和零售市场、第三终端市场兼有的配送型医药商业,目前这类型的医药商业公司均是区域市场强势的主流医药商业公司,例如北京医药股份、广州医药股份、重庆医药股份、华东医药股份等,以重庆医药股份为例,其下属多家专业化分类的医药商业公司,有以零售、批发、第三终端市场配送为主的重庆和平物流公司,有以药品医院配送销售为主的药品科、医贸中心等分公司,有专业进行OTC市场销售的和平连锁保健品分公司。

  其次,从未来配送型医药商业公司的发展趋势来看,整体规模化发展和精细化终端细分的配送体系的建立是这类医药商业公司的发展趋势,其核心还是牢牢抓住终端市场的配送权,对于医院市场中标药品的配送权的获取是其进入该市场的门槛,而手段就是其规模化的市场效应,只有规模的扩大,才能吸引更多的上游商业,以品种、品规齐全,价格合理为优势前提,建立和完善优良服务配送体系为基础,不断强化医药商业公司自身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覆盖配送能力,提升企业整体销售规模和逐步强化企业区域市场的垄断地位,增强企业盈利水平。因此,未来配送型医药商业公司是目前区域市场中已经初步形成配送强势地位的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关键点是进一步扩大企业配送规模,逐步巩固区域市场强势配送服务能力直至垄断地位,紧紧吸引上游供应厂商的品种、价格等支持和其他营销活动的扶持,并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实力和规模效应,不断兼并和并购配送盲点地区强势的中小型医药商业公司,形成上游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共享,增加医药商业公司整体市场规模效应,这是区域市场大型医药商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市场内医药行业逐步快速发展,结合近年来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向,已经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关医药专业的人才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对象,尤其是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医药市场内的买家开始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有关部门为了缓解上述出现的现象,市场内开始引入国际上一些知名度较高的药品,造成医药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部分小工厂由于其药品的知名度较低,造成销路几乎完全被中断,为了提升企业在市场内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引入大批量营销方面的人才,实施一系列的营销活动,用来提升药品在市场内的占有率,借此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知名程度,为药品提供多种销售渠道[1]。区别于其他营销产品,由于药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医药行业的市场同样具有特殊性。为了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部分其他销售行业的人员开始转行向医药行业发展,因此,开展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根据有关不完全数据统计,医药市场有关营销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处于市场招聘排名前三的行列。从地方人力资源保障局数据情况来看,不论从初级的营销人员或营销经理等高级营销人员,均呈现出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虽然一直处于人才招聘状态,但却无法找到与岗位匹配程度较高的人才。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医药市场对于营销人员的需求量在未来5~8年会持续保持上涨趋势。随着药品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对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另一方面对市场发展提出新的难题。结合医药营销市场的岗位分布情况,总体分为底层(也称基层业务员)、中层(也称营销管理人员)、高层(也称营销高管)3个种类。基层人员主要负责对新上线的药品进行整理、清点库存,同时需要对外发展业务,向有药品需要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销,基层人员一直是医药行业急需的人才,在市场发展中,由于市场对于基层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基层人员具有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求职门槛较低等特点。中层人才是指在营销活动中,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为相关基层人才提供营销策划,由于医药市场的变化趋势较快,因此需要中层营销人员具有思维较灵敏、创新能力较强的特点[2]。高层营销人才是指医药行业内的营销专业专家,主要针对中层领导者提出的策划,进行后期的填充或修改,该层人员目前在市场中是最为抢手的,该层人员的能力可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基于上述根据企业中营销人才的分类进行的市场需求量分析,下述将结合市场内营销人才的内外差别,分析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营销人员在市场中属于流动性人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服务行业,流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高。随着医药行业劳动量的不断提升,结合市场具有优胜劣汰的发展趋势,只有优秀的营销人才才能在医药行业发展得更远。

  (一)明确医药市场营销前景和就业发展趋势为了提升医药行业营销人员与市场发展的适配程度,下述将从就业方向、领域、岗位3个方面,采用明确医药市场营销前景和就业发展趋势的方式,为人才提供正确的就业规划指导[3]。其一,采用市场调研的方式,掌握医药市场几大知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岗位调整方式、市场销售渠道等,明确有关医药大学的学生在医药行业的就业领域,同时进行自身能力的分析,实现自身专业的定位。其二,根据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分析,明确在后期的就业方向,制定求职规划,根据后期的发展情况不断地调整早期制定的计划。根据调查信息显示,目前医药营销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市场内一些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研发企业等。主要包括各大连锁药房、药品局、医院内部药品监察部门等。其三,根据医药市场内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求职行业匹配程度的研究,调研一些核心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量,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向企业投递简历,包括药物运输部门、药品管理部门、药品调研部门等,结合不同部门之间的不同流动程度,适当地调整就业规划,明确自身就业前景。

  (二)强化医药市场营销人才专业技能随着药品种类的多样化发展,传统的营销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医药市场提出的要求,在医药市场后期的发展中,只有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才是未来市场的核心竞争对象。根据自身的不同专业方向,将未来的就业规划分成3类:其一为经验型营销人才,即为结合自身其他的营销经验,为企业药品营销创造新的业绩[4]。其二为医药型人才,即自身的专业为医药专业,已经具备简单的医药方面知识,在工作中,可直接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为其提出最优化药品购买方案。其三为创新型人才,尽管工作经验或相关专业能力较差,但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可根据企业设的营业额,设计对应的营销方案。只有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将就业规划与市场发展趋势相结合,才能确保未来的发展中不被社会淘汰。因此,在注重自身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升人才的道德建设,避免出现药品虚假抬价、“黑箱”操作等现象,提高企业的对外声誉度,为自身就业规划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改变人才传统医药市场营销理念只有将采用改变人才传统医药市场营销理念的方式,才能为人才就业规划提出正确的指导。首先,要树立自身以“服务客户”为宗旨的服务理念,在开展对应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应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包括药品的成本、药品的采购方式、药品的制作流程等,同时了解客户是否存在过敏历史、近期是否服用过抗生素。因此,在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应具备协调用户与药品关系的能力,才能实现为企业创造对应的利润。其次,根据市场上有关药物的作用程度,分析客户的购买意识,转换传统的营销理念,以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就业规划的基础。分析客户对于药品的期望值,提升人才的道德建设。每个优秀的营销人才都应该具有明确的道德底线,在营销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有关的法律条例,同时需要培养人才的良知意识为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

  (四)增强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社会服务力基于上述对于人才传统医药市场营销理念的转换,下述将采用增强医药市场营销人才社会服务力的方式,实现人才的就业规划研究[5]。营销岗位作为市场内典型的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样作为评价人才的关键指标。应该要以医药行业的市场调研为切入点,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方式,鼓励人们参与到市场的公益活动中。参与超过指定市场的人员由政府颁发志愿者证书。在后期的求职过程中,可将证书及相关社会公益服务时长填入求职表格中,为营销工作增添色彩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人才的服务能力。

  1、第一终端现状及发展趋势:二甲以上医院为主导的医院仍是中国药品分销的主渠道, 2008年,中国19701家医院的药品销售总量约为3025亿元(占成品药销售额的60%),其中约2800家大型医院的占比就达80%。其中第一终端(医院)市场为国内外大型药企的主要品种,集中度较高,在全国的医院销售中,销售领先的20家企业所占的份额合计为28.8%。外企在医院销售的绝对值和增长均较高。内资企业上榜的有:山东齐鲁、江苏恒瑞、哈药集团、扬子江、北京双鹭、上海新先锋和海南通用三洋7家,在前20家领先企业中销售占比仅为28.32%。第一终端已被外资及国内大型医药企业所占领。

  由于公立医院的改革还处于试点和摸索期,故未来几年内第一终端的主流展地位仍将牢不可破,并将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或大于产业平均增速),只是其中的县级医院的占比可能会有更多的拉动。

  2、第二终端现状与发展趋势:城市的零售与连锁药店占全国药品总体销量的26%,全国零售药店总数已达36.7万家,中国现有连锁零售企业1986家,占全国总门店数的34.96%,连锁经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药品零售市场销售规模约为13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2%。连锁百强的分店总数达43945家,占全国的12%;连锁百强销售额572亿元,占全国的44%。但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颁布,第二终端市场的规模走向目前还难以推测。

  国家政策导向:“零售药店全部配备基本药物”+“患者凭处方可以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 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下,零售药店是否也实行“零差率”配送?是否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得以坚决贯彻,目前政策还不是十分确切。

  3、第三终端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终端基层医疗机构销售占全年药品销售的14%,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终端增量明显,市场总趋势看好,但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磨合,其中基本药物制度在2010年对第三终端正面拉动较大。但总的趋势是新医改将极大地扩容。

  1、中国医药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中国医药产业经过一轮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后,影响行业良性发展的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其中市场竞争与行业监管的矛盾、市场经济与医院垄断的矛盾、健康产业与贿赂经济的矛盾、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等尤为突出。中国医药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危机与转机并存的关键发展时期,相对如此高的发展速度,中国的药品管理法规体系、监管体系和相关的定价、招标、报销、使用、税收等综合体系的完善速度和程度是落后的,至今还不能像国际那样相匹配和成熟!医药企业数量过多,截止2009年12月份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就有4702家,相关的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医药化工生产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存在着产能闲置和市场无序甚至恶性竞争,药品质量事故不断出现。如果对于数量没有太直观的判决,我们可以看看先进国家医药企业的数量分布,目前国际主要医药大国的生产企业数量,世界医药经济排名第一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不到2000家。排名世界第三的德国,医药企业数量不到1100家,排名世界第五的英国也只有330家而已。

  各地政府是重复建设的主要引导者(省级集中采购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抬头),对于医药企业缺乏必要的限制,行业外资本是重复建设的主力军,缺乏风险警示。导致了医药企业之间同质化严重,竞争过度,缺乏创新能力。最为说明问题的是:其中在3244个化学药物品种中(不分剂型),262个品种却占据了注册文号总量中的70%,本土企业在产品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质量控制、营销能力等与外企还有相等的距离,缺乏全球竞争能力。

  而中国境内的原料药的出口大国地位是靠高污染、高能源于原料消耗与超低价格等换来的,制剂更是几乎没有出口。

  当前医药企业赢利能力低,亏损面居高不下。2008年1~11月亏损企业1445家,行业亏损面为21.1%;累计亏损额41.8亿元,同比增长10.3%,2009年1~5月亏损面仍为20.2%。即使是领先企业的人均产值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准医药商业的利润率长期蹒跚在0.8%以下,最低曾为0.56%。由于资产回报率低下和缺乏相关鼓励政策,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的15%,而且也低于我国其他高技术产业。国内药企对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大量依赖仿制,陷入低端竞争的恶性循环。研发产出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研发投入以政府资金为主,虽近年来增幅很大,但创新研究和技术转化研究却效果不显著,整体行业鲜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重磅新产品,又缺乏产业升级所必需的技术支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低,让出了国内市场也未换来技术,中高端医院市场基本被进口药、合资药垄断,而且有大举进军低端趋势。

  “企业多,药品供应链过于复杂”是罪魁祸首,进而引发“小、散、低”,造成从一般的“过度竞争”,演变为“恶性竞争”,许多企业甚至是不计后果、不计成本进行最后的血拼。造成“多”的局面与行业准入门槛的降低、地方一味追求产业经济指标、地方保护主义抬头、舆论不当宣传与误导、缺乏必要的退出机制和药监省级以下垂直管理解散等因素紧密相关,造成了当今药品安全体系相当脆弱,目前内资骨干企业上有跨国集团的压制,下有众多小企业利用非法竞争手段搅局,异常无奈和无助。应借鉴日本的医药改革经验,首先解决行业无序发展的问题,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

  对需求总量的扩张(本次改革特点是增量改革),政府追加投入直接促进了医药产业的需求。2008年,卫生总费用已达到1221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915元。近两年来,政府和社会的卫生费用支出在持续增加,而个人支付比例在下降。未来三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追加投资8500亿元,其中今年的中央财政已安排1181亿元(不含地方投入)。医疗服务和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将激发居民的就医热情。08年底,全国卫生机构已达30万个。3年内使全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大学生、农民工纳入医保覆盖范畴。这些举措,已使2008年全国就诊和住院人次分别增加3%和4.8%。

  2、中小型药企顺势而为:基层医疗机构大量建设、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将首先增加对低端医疗市场的需求,其次将对普药生产和医药商业产生重大影响。价格杠杆引导医疗需求向基层医院倾斜。未来基层医院的医疗收费标准和个人支付比例都将远低于中高级医院,可降低高价药的市场增速。新医改对县级医院的强化将对处方药的销售产生一定影响。随新医改的推进,县中心医院将成为区域的医疗诊断中心,未来处方药的销售将有一定比例的逐步分流,医保向重大疾病倾斜将使重症用药面临更大机会。这将给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用药也带来较大增量的机会。

  (1)、学术推广模式:如果药企有良好的产品力可以关注学术专家和处方医生,具有大量的科学、专业的学术证据。建立和维护专家网络,从局部强势的大医院逐渐影响到小医院。通过依靠学术活动和专业拜访、产品促销来维系与医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产品销售提升的目的。由于中小药企资金有限最好从几大强势市场着手,有利成本的控制。

  (2)招商模式:如果药企拥有良好的产品力,产品多为市场竞争力强、临床市场潜力大、利润空间丰厚,但受限于中小型药企的销售网络和人力未能覆盖。通过各地的医药商、居间人进行市场运作。可采用招商模式灵活多样、找到合适的居间人和商产品上量较快、企业风险小、资金回笼快。

  (3)普药深度分销模式:如果药企所拥有的产品多为几十家甚至是上百家生产的普药品种,品种无特色、在医疗市场中普及度较高。价格几乎卖穿、利润空间低、多通过物流公司带动销售,量是利润的核心来源。可通过与全国性的物流性商业和各地的快批、快配分销至县级及县级以下新农合、社区医药等第三终端市场。

  因为医院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部分药企转战OTC市场和第三终端(乡镇市场)。1990年我国OTC销售规模仅19亿元,2005年接近800亿元,15年OTC消费复合增长率为28%。OTC药品能满足消费者的自我保健和自我诊疗需求,预计未来OTC市场将保持14-15%的增速。但是,我们认为OTC销售完全是市场化竞争,企业需要长期市场积淀,过去十几年OTC市场经过激烈竞争,已经沉淀了一批优秀药企,新的企业进入壁垒越来越高,其中包括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OTC中的药用消费品最值得关注。药用消费品目前市场容量仅20亿元,预计在终端网络成倍增长和医药企业按消费品模式运作带动下,未来5年增长幅度超过10倍,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王老吉”凉茶等类似药用消费品也会在饮料市场出现井喷。

  虽然政府对计划内疫苗投入加大,但计划内疫苗对于经销商来说利益较低,难以形成较高的积极性,随着计划内疫苗覆盖率逐步到位,1-2年内计划内疫苗景气度会大大降低。但疫苗是疾病防控重要有效的手段,疫苗生产企业正在积极投入有价疫苗研发和生产,并从终端拉动市场消费,未来有价疫苗前景诱人。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将决定有价疫苗的赢利能力。

  通过不断兼并重组垄断化、企业寡头化、经营规模化是国际医药分销产业的总体特点和发展趋势。美国医药分销业经过充分竞争,形成Mckesson、Cardinal、ABC占美国药品市场份额95%以上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日本医药分销业也是通过兼并重组逐步壮大,前三大药品分销企业Mediceo、Suzuken、Alfresa市场份额超过75%,前75家药品分销企业市场份额超过95%。中国医药分销业未来几年总体发展趋势是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性分割局面有所打破,但仍主要呈区域性分布,其中国药集团的内部资源整合、华润可能以上海医药为平台整合华源医药分销业务,行业盈利模式变化将可能催生大的医药分销企业。中国最终将走向医、药分业,我们认为中国医药分销业更为长远的格局将会类似日本,前3-4家占四分之三以上市场份额,前几十家占95%以上市场分额,因此医药流通业将会是医药行业整合最快的行业。此外,医院药品销售居间人70%的市场份额逐步让出,大型医药分销企业品牌强、品种多,在分享该市场中占有优势。

  【关键词】 世界医药经济 医药工业 中成药市场 数据 一、世界化学药市场疲软与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坚挺形成鲜明对比

  从2002年至2010年,全球医药经济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全球医药市场2010年的销售额达到8750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4.5%。虽然全球药品销售在2010年继续增长,但其增长率已经从2002年的近年高点9.1%减慢到了2010年的4.5%,其中非专利药的使用和新兴市场的兴起对药品市场影响显著。2010年,新兴医药市场的增长幅度在10%~16%之间,而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增幅却仅在4%左右。随着“重磅炸弹”药物专利的到期,非专利药上市品种增多,产品可及性增加,支付方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扩容和全球医药市场重新布局,未来的药品主战场将会向亚洲、非洲和拉美市场转移。

  据保守估计,世界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含中国中药市场)规模到2009年超过800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近年来,世界植物药及天然药物市场每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世界化学药品的年平均增长速度(5%~8%),世界药品行业眼光更多投向植物药及天然药物。

  中医药是中国人的药品,是中国的国宝,它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抗瘟疫的历史更证明了它的辉煌作用。

  2003年,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不断出现,尤其是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流行,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此时,中医药在非典治疗中的亮眼表现,举世赞叹。

  当随后出现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超级细菌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而中医药也不负众望,表现不俗。

  2002—2010年,中国中成药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671亿元增至2010年的25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32%。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成药市场每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

  2004年到2010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工业销售收入持较高速度增长水平,近三年增长幅度均达到3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药材价格上涨带动,销售收入增长明显高于生产总值增长,2010年中药饮片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61%,达到636亿元。

  根据IMS Health最新的分析数据显示,2001年时,中国药品市场规模仅名列第10,但2009年,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7,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2大药品市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制药工业快速发展。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349亿元。从2000年至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2%,远远高于国内GDP的增长速度。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2349亿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22.9%。

  随着医药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1.85%上升至2010年的3.10%,总体上看比重上升的幅度较大。

  提到美国,人们会认为其电脑和飞机是世界上最好的;提到日本,人们会想到其汽车和高科技电子产品;提到意大利,人们会想到其风靡全球的品牌服装;提到瑞士,人们会想到他们的军刀和钟表;而提到中国,人们会想到太多神奇和神秘的东西,而中药是其中最神奇的一种。每个国家都会被认为在不同的领域具有特别的专长,这是天然形成的,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占有独特的位置。而这种心智是促使购买的最直接因素,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尽显东方智慧和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成为国际竞争中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宝库。中医药的文化特征,使其同“孔子”一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国家品牌”。

  我国中药资源极为丰富,全国药用资源共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00余种,药用矿物80种;用量较大的药材均能人工栽培,是世界上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复方在应用上品种繁多,这为新药开发、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来源;特别是中药在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相应毒副作用小或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对一些疑难病、慢性病和老年病有独特的疗效等优势,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

  综上所述,中国有如此丰富的中药资源,根据要素禀赋论,中国在中药方面有比较优势。

  2009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从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人口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60岁以上的人群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等发病率的上升和发病年龄的年轻化,使得药品消费整体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老龄人口对医疗的需求为普通人的3—5倍。同时人口老龄化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性、慢性疾病用药市场增长迅速,这对医药生物技术产品提出了新要求的同时也扩大了市场需求量。中药一直以来的市场基础以及其标本兼治的作用,将成为最大的受益领域。

  2009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等文件,开始新一轮医改。新医改方案体现出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药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将逐渐享有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意味着农村将会是基本药物使用的主要市场,也将是最大的普药使用市场。

  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配置,同时增加医保目录中的中药品种,使得中药市场扩容。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改回归公益的本质进而推行“低水平,广覆盖”,加大医保覆盖面,降低药品成本,致使国家必将深入推进中医药的应用。

  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发展。

  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主要是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等问题。中药饮片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难以保证。

  在中成药方面,主要问题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其中一些产品质量不高,疗效不佳,销路不畅,致使真正质量过硬的品种难以形成规模。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不完善,产品的质量还不够稳定,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超标现象没有很好解决。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研究、开发和生产都必须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尽管多年以来,我国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并建立了一些规范和制度,但从整体上来说,距离国际通行标准和市场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中医药理论是以我国传统的朴素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传统经验为标准而建立起来的,它与以客观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加上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目前尚难以说明中药作用的本质、作用机理、中药药性理论等丰富的内涵。

  经过40多年的建设,我国中药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工业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中药主要满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在医药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中药生产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对此还准备不足,缺乏相应的对策,导致出口秩序混乱,产品质量缺乏保障,影响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和形象。对新兴的OTC市场缺乏认识,在传统的营养保健产品市场上又因产品的质量、包装等问题而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未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技术权益。此外,在慢性病、疑难病等领域中还未充分发挥中药产品的优势。

  [2]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医药工业市场发展蓝皮书[Z].2012.

  [4] 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中国中成药市场发展情况研究报告[R].2012.

  [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9.

  [8]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R].2009.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为了尽快解决缺医少药的社会问题,各省,甚至各市、县都成立了自己的中药厂、西药厂等。同时,一切产品都是国家的,也就无从谈起知识产权保护了。全国有600多家制药企业生产复方丹参片,上千家企业生产板蓝根颗粒,更不要说对乙酰氨基酚、阿莫西林等品种了。

  同时,由于这些普药品种具有价格低廉、疗效确切、覆盖面广、患者可以自主选择等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普药市场。

  1.第一终端现状及发展趋势:二甲以上医院为主导的医院仍是中国药品分销的主渠道,仅20摘要:本文提供中小型企业普药营销思路。通过具体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合政策探讨,以及成功的案例总结得出。中小型普药企业可以在现实环境下实现发展。

  关键词:普药 深度分销 政策08年,中国19701家医院的药品销售总量约为3025亿元(占成品药销售额的60%),其中约2800家大型医院的占比就达80%。其中第一终端(医院)市场为国内外大型药企的主要品种,在全国的医院销售中,销售领先的20家企业所占的份额合计为28.8%。外企在医院销售的绝对值和增长均较高。内资企业上榜的有:山东齐鲁、江苏恒瑞、哈药集团、扬子江、北京双鹭、上海新先锋和海南通用三洋7家,在前20家领先企业中销售占比仅为28.32%。第一终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被外资及国内大型医药企业所占领。

  2.第二终端现状与发展趋势:就2008年得统计数据来看,城市的零售与连锁药店占全国药品总体销量的26%,全国零售药店总数已达36.7万家,中国现有连锁零售企业1986家,占全国总门店数的34.96%,连锁经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药品零售市场销售规模约为1300亿元,比以往有大幅度增加。这一年,连锁百强的分店总数达43945家,占全国的12%;连锁百强销售额572亿元,占全国的44%。但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颁布,第二终端市场的走向目前还难以推测。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广下,零售药店是否也实行“零差率”配送,是否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得以坚决贯彻,目前政策还不是十分确切。

  3.第三终端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终端基层医疗机构销售占全年药品销售的14%,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服务意识的提高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健全,第三终端发展趋势增量明显,市场总趋势看好,但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磨合,其中基本药物制度在2010年对第三终端正面拉动较大。但总的趋势是新医改将极大地扩容。

  医药市场目前呈现矛盾重重的现状,其中市场竞争与行业监管的矛盾、市场经济与医院垄断的矛盾、健康产业与贿赂经济的矛盾、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等尤为突出。而其中的普药在招标过程中不断降价、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生存情况愈加艰难。普药市场的发展真的是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普药企业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有一部分在个别产品上具有品牌优势,或者在地缘上或国家政策上能够形成原材料优势,最终形成成本优势。这部分企业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基本药物政策,将会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但其余的中小型以普药为主的企业就将面临品牌实力不强,成本没有优势的困难境地。自2010年开始,由于天灾(地震加干旱)、人祸(囤积居奇)导致“三七”等大部分重要中药材价格飞涨,同时,作为药物重要的辅料——糖也是一日一价,再之上新的基药招标高举降价大旗,令好多中药企业有苦难言。

  此外,普药企业多也是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的突出问题,普药企业重复建设成了普遍现象,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医药企业缺乏必要的限制,尤其行业外资本是重复建设的主力军,缺乏风险警示,导致了医药企业之间同质化现象泛滥,竞争过度,缺乏创新能力。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其中在3244个化学药物品种中(不分剂型),262个品种却占据了注册文号总量中的70%,本土企业在产品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质量控制、营销能力等与外企还有相等的距离,缺乏全球竞争能力。

  在这种情形下,中小型普药企业如不能在营销策略上有所突破,必将淹没在医药改革的浪潮中。

  长江证券分析师认为,此次国务院会议释放的信息对医药行业整体构成利好。一方面。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和医保水平的提高从总量上增加了药品需求;另一方面,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布将有助于消除行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论具体内容如何,均有利于减少市场对医药板块的认识分歧。当前医药板块估值相对大盘溢价逐步降低。仅为25%左右,板块投资安全边际提高,存在一定补涨需求。重点推荐西南合成、一致药业、仁和药业、江中药业、天士力。

  华泰证券分析师认为,由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医疗的公益性决定了医改是“低水平”和“广覆盖”,由此推断出普药、中成药和常规医疗器械是医改的最大受益者。医药股在经历上半年的滞涨后,整体市场溢价水平已经下降。虽然行业业绩缺乏弹性。但行业的持续增长是明确的,整个行业已经逐步显现投资价值,下半年有望强于大盘。建议寻找行业中估值水平相对不高、竞争优势明显且明确受益于医改的上市公司,如普药中的双鹤药业,专科用药中的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中成药中的云南白药、同仁堂、亚宝药业,医药商业中的国药股份等。

  申银万国分析师建议积极参与独家品种进人基本药物目录的企业,关注受益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的企业。重点推荐天坛生物(主要的乙肝疫苗生产企业)、华兰生物(乙肝疫苗年内上市)。

  短期内,油轮运价可能有震荡,但随着三季度货运量的回升,预计运价趋势依然向好。沿海煤运市场已初露回暖迹象,预计下半年沿海煤运运价将有所表现,推荐受益的中海发展:预期中国远洋二季度业绩大幅度好转,短期具有交易性机会;中长期看好油轮市场复苏,推荐长航油运、招商轮船。

  在汕价下滑的背景下,航空、公路的票价打折,而铁路客运的价格相对稳定,导致铁路客运需求量减少。随着经济回暖,铁路客运量将逐渐回升。上半年,铁路股的估值落后于沪深300指数。下半年,运量回升和国铁提价预期对股价有一定刺激作用,存在补涨空间,关注大秦铁路、广深铁路。

  房地产复苏迹象明显、确定性增强,将成为下半年拉动钢铁需求的引擎;基建高增长将使钢铁需求具有持续性;汽车业增长的结构化调整刺激钢铁需求:机械行业的好转趋势使板材需求的复苏值得期待。需求的超预期复苏为钢铁股带来投资机会。推荐唐钢、马钢、宝钢、武钢、太钢不锈和鞍钢。

  下半年食品饮料行业预计明显复苏,将推动板块估值修复。而且从行业景气复苏顺序,即先投资品后消费品,先耐用消费品后快速消费品,也该轮到食品饮料行业了,毕竟去年9月至今年5月整个板块已调整了9个月。看好白酒中的茅台、汾酒、老窖、五粮液,葡萄酒中高分红的张裕的长期价值。

  虽然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复苏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刚性需求保证纺织服装内销市场全年约增长14%。纺织振兴规划提出了未来三年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方向,为纺织行业中各子行业的细分龙头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建议重点关注伟星股份、雅戈尔、黑牡丹、航民股份、海利得、鲁泰A和报喜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环比上涨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0.8%。猪肉价格下跌对CPI指数贡献最大,PPI指数下跌则主要由于企业去库存仍在进行所导致。此外,最新公布的7月新增贷款数据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短期利率反弹或压制了企业的短贷数据。

  综合判断,从市场来看,量能变化将成为行情风向标,行业呈现全线上涨态势,其中新三板扩容带来的主题炒作,钢铁股的触底反弹都成为局部热点。而医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电子等大消费行业的走势依然强势。目前中报披露进入高峰期,业绩增长确定性较高的成长股依然值得期待,一些板块的超预期增长或会带来投资机会。

  前7月外汇占款增量同比下降超8成,7月钢铁有色等3大行业用电量明显下滑,基于对近期公布的一系列宏观数据的分析,大成基金认为经济增长难言企稳,仍存在一定的下行风险,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力度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总体看,近期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不大,股票市场难有优异表现。

  大成基金表示,接下来一周对7月份数据的解读将成为股票市场走势的关键。已公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普遍低于预期,预计经济将继续探底,但物价水平有望触底回升,预计短期股票市场面临下调风险。

  大成基金认为,下周是中报披露的密集区,近期中报业绩的好坏对相应公司的股价形成巨大的影响。从上市公司中报预告来看,微观企业利润表现不佳。投资者须继续按照增速的稳定性和业绩的确定性,对持有的股票进行梳理和调整。

  大成基金同时指出,国务院督查组在全国调研后,定调将从严调控房地产,以房地产为首的相关行业后市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预计市场下一阶段将继续分化。

  结束上周的上扬趋势,本周连续两个交易日震荡盘整。房地产和券商等权重板块大幅下挫导致A股重回弱势。申万菱信基金认为,大盘近两日的表现,是对上周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的反应。在经济需求尚未出现趋势性改善、以及货币政策刺激力度尚不明显前,A股仍将以震荡调整为主。

  对后市的趋势判断,申万菱信基金维持前期的谨慎态度,认为目前A股处于底部区域,但市场的弱势态势是否能够得到扭转需要等待政策、经济各方面的确认和推动。申万菱信基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十换届将成为关注热点,但是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大变化的可能性较小。与此同时,微观层面的边际变化将主导投资者的信心和情绪。

  在当前时点,申万菱信基金认为,随着8月份中报的密集公布,能够在弱经济周期中保持持续增长的公司将具有长期投资价值;此外,估值较低、基本面面临预期改善的行业和个股,或将有较好的机会。具体而言包括:LED政策的推进效果和订单情况,水泥煤炭等行业的出货量、价格等边际变化等等。

  本周初市场在券商股业绩预亏等传闻影响下,沪指大幅下挫,但医药生物行业指数仍然相对抗跌。对于医药生物板块的未来表现,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中信证券认为,医药板块在近期整体平稳、长期增长趋势的背景下,个股涨跌互现,需警惕部分药品降价和成本上涨的风险;齐鲁证券判断,目前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和历史平均水平仍有10%以上的空间,随着一些业绩出色的公司中报展开披露,有利于板块估值的进一步提升。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15%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2008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2008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2008年大致与2008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第一,2008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3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9%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20%(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2008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1999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2008年3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2008年持续。

  第三;2008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2008年8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2008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3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13%~17%。

  第四;2008年,中药行业与特色原料药子行业仍将是中国医药经济的比较优势行业,整体上具备更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和稳定增长前景。相对而言,国内化学制剂药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在全球竞争市场竞争,仍然需要努力。

  然而,就*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与国内一些医药发达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所拥有的政策优势、地域优势、人才优势等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为进一步整合我市医药优势资源,加强医药产业的内涵建设,使得医药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分析国际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若干建议。

  据报到全球处方药销售额*年至*年分别为3218亿美元,3642亿美元,4060亿美元,4663亿美元,5180亿美元,预测*年将达到5878亿美元,到2010年可达到76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3%左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医药市场的迅速扩大,世界医药产业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和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等手段来提升产业规模和实力,扩大生产与销售网络、增加市场份额,这已成为当今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如美国辉瑞(Pfizer)公司以850亿美元并购了沃纳—7立伯特公司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司,*年又以600亿美元收购了法码西亚公司,估计合并后的公司年销售额达到480亿多美元。预计全球前70家医药生产大型公司,到21世纪中叶经过兼并重组成为15家特大型制药企业集团。

  随着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些国家的医药企业,除生产专利药品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外,所需的大量化学原料药产品,纷纷以合资或合同生产等方式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与印度化学原料药产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世界原料药出口大国。

  当前国际上开发一个新药平均大约12年时间,耗资平均约3亿美元以上,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的15.7%,而且近年被批准的新药越来越少。*年至*年新批准上市的新药(新的活性物质NAS)分别是33个、32个、26个、35个、23个。在可见,开发一个新药难度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多。

  当然一个品种一旦研发成功,通过专利可独占市场十几年,使企业获得丰厚利润。如美国辉瑞公司开发的西地那非产品*年销售额达到60亿美元。另一个专利药立普妥(阿代他汀)*年单品种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

  各国科学家及医药产业围绕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充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创制新药开拓新的途径,特别是在人类基因组工作完成后,后基因组时代的功能基因组学、药物蛋白组学给寻求新药作用的新靶点,进而为发现新作用机制的新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众多医药企业以研发新药为目的,以生命科学新发现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展开了新一轮的新药研发竞争。

  我国医药产业主要由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加工、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等行业所组成。

  我国医药产业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快速发展时期,已成为世界制药大国之一。*年有企业4979个,工业总产值(不变价)4050亿元,现价为3062亿元,与*年同比增长19.86%,*年销售额为2937亿元,同比增长17.5%。*-*年全国医药总产值平均增幅为21.2%。据*年销售额及我国人口推算,当年人均消费药品金额约为225元人民币,约相当于28美元。*年北美人均消费药品金额约560美元,日本约457美元。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增长,对药品的需求会迅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0%。通过兼并重组已建立起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生产经营集中度不断提高,60家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全国近*家小型企业因未通过GMP认证被淘汰出局。

  一些跨国制药公司基于拓展中国市场,降低制造成本等方面考虑,纷纷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目前全球前20名的跨国制药企业基本上都已在中国以合资、独资等方式办厂,把中国作为自己的生产中心。

  继“九五”的1035工程之后,“十五”期间除继续资助“973”、“863”项目外,国家又专门设立了“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并支持一批创新药物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如新药筛选中心,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和新药临床试验中心等。

  *年*市医药产业共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7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58.4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化学药品制造业38家,完成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3.2%;中药制造企业13家,完成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3.2%;生化制药企业11家,完成产值2.6亿元,同比增长2.3%;医疗设备及卫生材料制造企业11家,完成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22.7%。

  1)“十五”期间,现有的医药工业企业经过彻底改造、改建或异地搬迁重建等,通过了国家GMP认证,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一批重大项目开始建设或投产。东药集团的“百亿企业”计划已开始实施,Vc生产能力已从“十五”初期的1.5万吨/年扩产至2.5万吨/年;于*年1月已在沈注册成立的*市诺亚迦俐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诺亚荣康生物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计划到2010年产值达到123亿元;新民医药工业园拟建设形成医药产业集群,计划至2010年达到50亿产值,其中已有3家通过GMP认证并投产,其他企业正在建设中;国家抗艾滋病药物生产基地正在*筹建;*天成生物技术公司计划到2010年产值达到30亿至50亿元、*诺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鸿宇制药有限公司等也都在加速建设中。

  1、“十五”期间*医药产业就总产值而言还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4.7%的增幅,不仅落后于全国的增幅,也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3、*现有的医药产业除东药集团外,尚都是小型企业,规模小,产值低,利润少,难以开发新品种,更无能力吸纳技术水平先进、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只能生产附加值很低的老品种,重复生产。特别是经过GMP改造后,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企业发展受限的问题。

  4、国有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还未完成股份制改造,还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5、企业技术人才老化,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目前,我市高水平人才流失严重,本市医药类学校毕业的研究生每年达数百人,但绝大部分流入到东南沿海城市。

  近二十年以来,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竞相争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极大促进了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上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极大调整。发达国家已将或正在开始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含量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诸如加工制造、原材料等工业,向发展中或非发达国家转移。而为之所替代的则是现代的、技术密集型的、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类型。诸如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

  目前,辽宁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产业推动,整体经济仍然是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原材料工业占49.8%,装备制造业占25%。其他新兴电子、通讯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只占25.2%,增长缓慢,比重较低,尚未成为主导力量。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中,辽宁和*已经将“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制造装备业基地”作为未来十几年的发展目标。从眼前辽宁和*工业的现状分析,这样的发展目标是现实的。然而,纵观世界产业发展模式与趋势,这样的目标在客观上自然使辽宁成为了世界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二传手。如果不从更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发展更具有成长性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诸如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以完善或接续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不久我们可能会看到,我们就会失去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义,并再次失去与世界科技与产业同步发展与竞争的大好机遇。

  纵观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考虑到我市医药产业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我市医药产业在全省是主力,占全省医药产值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但在我市的国民经济中是个小产业,容易边缘化,未引起重视。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产业办参加的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解决政策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

  2、制订和落实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医药产业要发展,科技要先行。要制订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对医药产品的创新,使企业生产实现由“仿”到“创”的转变。尤其是帮助解决医药企业的“疾苦”,解决当前企业经过GMP改造后的流动资金少问题、贷款难等问题。

  3、创造和改善国内外企业在沈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合资、独资,甚至合同加工等不同方式,将国际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以及国内有影响的企业引到*来。同时要引进人才、引进产品,加速对国有大中型制药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4、建立*医药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新品种的研发和企业的贷款补贴等。应成立基金管理小组,决定基金使用和投向。

  5、化学原料药是我市的优势领域,也是我市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应趁国际跨国制药公司化学合成原料药向外转移生产的时机,承接国外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同时,我市的化学药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应加强源头创新,加强创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化学合成药厂开发和生产新品种。

  6、根据我市化学原料药企业的现状,要抢仿一批专利即将到期的药品,可以选择我国急需的抗艾滋病以及心血管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

  7、我市药物制剂企业在国内都有较大影响。但多年来一直重复生产老品种、无竞争力的“大陆货”,产值少、效益低下,很少有更新换代产品。建议应充分发挥*第一制药厂的制剂生产和药科大学的制剂研发优势,加速我市药物剂型改造,投产一批新剂型的产品。

  8、中药行业是我省的劣势。我省*中成药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23位,吉林、广东和四川位居前三名。然而我市的研究基础、产业布局等方面优势仍存在,应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快速推进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在中药种植业方面,应在有关专家论证基础上,按GAP要求在康平、法库和新民市的农村种植甘草、麻黄、黄芩、苦参、枸杞、远志、知母等地道药材。

  9、生物制药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特别是基因工程产品。我市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处于全国的先进行列,三生生物医药公司是我国在此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但困扰我市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全国该类药厂生产过剩,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品种只要1-2个企业即可满足全国需求,但我国有20多家,供过大于需而形成恶性竞争。应该创造条件使这样的企业在*做大做强。另外要提供政策环境鼓励企业研发自己的专利产品。对其他企业应大力开发预防用各类疫苗和诊断用各种酶类试剂。

粤ICP备17072953号-1Copyright(C)2023-2024首页_天辰平台注册_登陆测速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